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毅探母》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1《陈毅探母》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讲的是陈毅元帅千里迢迢赶来探望生病的母亲,表现了陈毅元帅孝敬母亲的深厚情意,令人敬佩不已。陈毅元帅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孝敬父长辈的道理。课文内容浅显,不宜讲得太多,所以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去感悟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让一位学生扮演陈毅元帅来演一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陈毅元帅对母亲的爱。
接着,陈毅元帅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我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可能回说些什么?陈毅洗衣服,为什么还要和母亲谈家常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陈毅元帅是怕母亲孤单,聊聊家常,表现了他从感情上关心老人。然后,指导学生用“一边……一边……”口头造句,引导学生发现:两个“一边”连用,必须是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现出母子之间的真情,平凡但真切,对于这一点学生恐怕还不能够很深入地理解,当然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做到了。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2《陈毅探母》是一篇情感较为深厚的文章,以现在一年级孩子的情感经验,很难体会到陈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因此我前一天就布置孩子预习课文,要求孩子把课文读熟。在课堂上,我利用反复朗读,抓住“赶”、“一……就”、“细心地询问”,让学生体会陈毅迫切想见到母亲的心情。接着,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分角色朗读来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母子亲情,感受陈毅元帅真诚的孝心和博大的情怀。
在本课教学时,有个内容是让孩子用 “一边……一边……”造句。我把这个环节渗透到课文理解中,“陈毅是不是洗完衣服再和母亲谈家常的?”“不是。”“那这两件事是……”“同时做的”“所以当两件事同时做,我们可以用一边……一边……的句式说话,谁能学着说一说?”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在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不能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我正好抓住这一个机会,让学生明白有些事情看起来可以同时做,但一心两用是做不好事情的。
除了让孩子用 “一边……一边”造句,我还让孩子们试着用“一……就”造句。一个孩子这样说道:“我一回家,就写作业。”许多孩子也纷纷效仿:我一回家就玩小汽车。我一回家就画画。我一回家就看书……为了能让孩子们的思维打开的更广,我试着让孩子们照着样子填空:
例:春天一到,花儿就开了。
夏天一到,( )。
秋天一到,( )。
冬天一到,( )。
孩子们纷纷说道:夏天一到,树上的知了就叫了。…… 秋天一到,枫叶就开始变红了。……冬天一到,西北风就呼呼地刮起来了。……
下课铃响,孩子们意犹未尽。我想,除了本文所蕴含的深厚的情感在孩子们的反复朗读下,被一一挖掘出来了,本课要求会熟练运用的“一……就”、“一边……一边”造句,孩子们也都会掌握了。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颇为轻松。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3师:(出示句子:他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请小朋友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句子。
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陈毅做了几件事情?
生:他一共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洗衣服,一件是跟母亲谈家常。(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师:这两件事情是做好了一件,再做另一件的吗?
生:不是的,两件事情是同时做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这两件事情是一起做的。
生:从“一边……一边……”看出来的。
师:你说得很正确,如果两件事情可以一起完成,我们就用“一边……一边……”把它们连起来。请你们想一想,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两件事情可以一起做的呢?
生:妈妈一边洗衣服,一边和我说话。
师:你能模仿书上的句子来说,真不错。
生: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生:我和妈妈一边散步,一边说话。
师::你们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很棒!
生:我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
师:小朋友,你们认为这样可以吗?
生:不可以,老师说过做事情要专心,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会做错的。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很好,一心不能两用,要真这么做,那你的作业肯定会错误百出。想想看,还有哪些事情是可以一起做的?
生:晚上,我妈妈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
师:你妈妈的手真巧。你能说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很厉害!
生:布谷鸟一边飞,一边“布谷、布谷”地叫。
生:爷爷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给我讲故事。
……
反思:
这个片段是指导学生用“一边……一边……”说话。首先出示了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启发学生去发现:两个“一边”连用,所做的两件事情必须要“同时进行”。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两件事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开始学生说的只局限于自己做的事情,正想提醒学生说点不一样的,这时,有一个学生说到了妈妈,我及时评价:你能和别的小朋友说不一样的,很厉害。就这么一句评价,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大拓展了说话的面。
另外,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加以引导是这个片段中的一个亮点。学生说话的过程中,一位学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我抓住这一个机会,引导学生说说“做作业和看电视”两件事情一起做好不好?让学生明白有些事情看起来可以同时做,但一心两用是做不好事情的。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4这节课由于课堂上随机变动,有些环节我没有按照教案上。但是起到的效果确实出乎意料地好,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知识。
【学生字忆故事】
在教学生字时,孩子们如以往一样读、识、记,当认识“床”字,我随口激情朗诵:“床前明月光……”孩子们也兴致勃勃地随声附和:“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后我可真是抛砖引出了美玉,带有生字的古诗从孩子们口中倾泻而出。当认识“少”时,孩子们便脱口而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认识“故”,则吟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果孩子们识字兴致高涨。
【开火车造句】
出乎意料的是当用“……一……就……”造句这一要求提出后,教室里一片寂静,有的孩子认真思考后也不会造这个句 ……此处隐藏5265个字……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虽然陈毅元帅回乡看望母亲的事情离孩子们生活较远,但是孩子们对母爱的感受及自己对母亲的孝敬之情与陈毅母子之间的情感是相通的。
总之,我是以品读感悟为途径,以理解迁移敬母之情为目的来组织本课教学的。但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牢记伟人,学习伟人的优良品质,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13《陈毅探母》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陈毅得知母亲病了,赶回故乡探望,他细心地询问病情,和母亲谈家常,还帮母亲洗衣服,课文通过这些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陈毅对母亲的孝顺、热爱之情。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那么的陌生,大多只是听过名字而已。陌生就会产生距离,确实,学生对此感兴趣的也不多。这也为我们的教学带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来,从而引导学生较好地来感悟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文语言质朴自然,浓浓的母子之情洋溢其中。浓浓的感情是靠文字来传递的。第一自然段中的“赶”、第二自然段中的“细心地询问病情”,“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第三自然段中的“应该”等词句都表现了陈毅对母亲的那份浓浓的情。我把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点的品读训练,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充分的对话、互动,使文中浓浓的母子之情得到了很好的传递。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给学生补充了这样一段资料:当时,陈毅的母亲因为重病常常小便失禁,陈毅回到老家洗的就是母亲换下的被尿湿的裤子。学生听了正想要笑的时候,我一脸严肃地说:“老师被陈毅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我想来读读这一段,可以吗?”在我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也被感染了,读得有滋有味。
联系图画,展开想象,说说陈毅会怎样“细心地询问病情”,通过这样的拓展,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陈毅对母亲的那一片孝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充分体会妈妈为自己所付出的辛苦劳动,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是以品读感悟为途径,以理解迁移敬母之情为目的来组织本课教学的。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牢记伟人,学习伟人的优良品质。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14要上公开课,心里还是很紧张,有同事善意地说:“你都教过好几年一年级了,这些课文早就滚瓜烂熟了,还紧张个什么呀?”按理说,对于教材,我还是有些熟悉的,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每一届孩子各不相同,同一个班上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教学中的提问环节,一节课的学习效率如何,还是心里没有谱。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孩子扎扎实实地学习,如生字“陈”的读音、结构、偏旁、组成部分、第一笔分别是什么,以及给它组词,尽量从字的音、形、义上面让孩子们熟练掌握。其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如请小朋友自学二类字和生字,对于而类字的学习,我们一般采用已学过的字来帮助记忆,如陈毅的“毅”,孩子们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个字里有“立、家、没”字的部分结构,如“该”用“孩”来帮助记忆,还有“帅”和“师”,“探”和“深”等,这样唤起孩子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学习新的内容,降低学习的难度,这样更能适应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向他们想学、乐学,让他们建立起主动识字的愿望。对于生字的学习,我让孩子们先看着书上的笔顺表自学,然后交流,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些字,这样来孩子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孩子们兴趣盎然。
本课的教学中,最大的不足是,对于如何指导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朗读,我的指导还真是相当粗浅的,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从朗读中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我目前还是比较盲目的,所以,在指导朗读这个环节,我的额上不由得渗出了许多汗珠,都怪自己平时积累得太少,教案中此环节的设计不够充分,课堂预设不到位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这方面的学习。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15《陈毅探母》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达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这篇课文对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来说是极有教育意义的,同时,课文十分典型,文内有不少关键的字词,不仅可以教会孩子通过分析字词来理解思想感情的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分析能力,这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是一次有效的尝试、重要的过渡。我是这样做的:
一、品词析句,注重朗读,体会陈毅的孝顺,激发敬仰。
课文通过一些词语、句子,突出了陈毅的孝顺,营造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如:当陈毅得知母亲生病了,课文通过“赶回”一词,反映了陈毅急于看望母亲的迫切心情;一进家门,课文通过“一……就……、拉着、仔细地询问”突出陈毅对母亲病情的关心;询问完病情,课文通过“一边……一边……”体现了陈毅与母亲之间的浓浓深情;等等。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我采用小黑板相机出示了有关句子,以问题引路,让孩子带着思考品读,继而找到这些关键词句,辅助朗读,用心体会,逐步感悟陈毅的孝顺,激发孩子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这样的方法在课堂中是经常用的,所以,孩子们学习起来比较熟练,比较快地找准了关键词语,对句子的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句子比较这样一个环节,更是让我看到了他们品读感悟能力的提高:
我先用小黑板出示课文中的这样一句话:“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我先让孩子们读熟这句话,然后说:“俞老师把这句话缩减了一下,瞧--”用小黑板出示了缩减后的句子:“到家后,陈毅来到母亲床前,询问病情。”让孩子们比较一下,哪句话好?孩子们一读反应挺快,都说课文中的这句话好。我问为什么?起先有些孩子比较茫然,我点拨了一下:“你们仔细瞧瞧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少了哪些词?”这下孩子们恍然大悟了,纷纷举手告诉我少了什么词,我在这些词上加上了小黑点。我又问:“为什么少了这些词就不好了呢?从这些词中你读出了什么呢?”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孩子们终于感悟到了这些词能充分体现陈毅对母亲的关心。
孩子们在进步着,他们慢慢地对文章中的一些词开始敏感,慢慢地能透过词句学会体会了,我感到欣喜!
二、注重表达,联系生活,感悟父母的关爱,升华情感。
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我及时穿插了表达训练,用例句导航的方式,由扶到放,让孩子们学会模仿句中的词表达。比如让孩子用“一……就……”、“一边……一边……”等说话。同时,在表达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领孩子关注自己的家庭,尝试着用亲人、用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表达,在拓宽他们想象空间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努力发掘生活中更多的亲情的事例,感悟父母的恩情,进而懂得报恩的重要。
孩子们的表达:
早晨我一起床,就能吃到妈妈做的早饭。
妈妈一看见我回来,就开始烧晚饭,说烧早了会凉掉。
爸爸一边烧晚饭,一边给我检查作业。
我生病了,外婆一边给我敷毛巾,一边给我讲故事。
……
我告诉孩子们,父母和子女是骨肉之情,父母对自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我们要像陈毅爷爷一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报答父母的恩情。孩子们也纷纷表示,在学习上要好好学习,让父母高兴,在生活上要多给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总之要做一个好孩子,不让父母那么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