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沉香救母》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沉香救母》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神话故事,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宝莲灯》,因此对故事情节很熟悉,在课上不必再多加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应当以抓关键词语来帮助学生从表及里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
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沉香立志救母时,我抓住“再三、含着眼泪、恨不得、马上”等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藏在父亲心中很久的苦痛和小沉香知道真相后又难过又气愤的心情。并通过表演小沉香“默默地攥紧了拳头”来感悟沉香救母决心的坚定。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朗读,学生读出了沉香的心声。
在学习沉香拜师学艺这段时,我抓住“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疼”等词语,再出示填空展开说话训练: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沉香 ;盛夏酷暑,烈日当空,把大地都要烤焦了,沉香 ;清晨,天刚蒙蒙亮,沉香 ;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沉香 。最后,我再采访沉香:天寒地冻,沉香,难道你不怕冷吗?烈日炎炎,沉香,难道你不怕热吗?这么晚了,你还在习武练功,沉香,你难道不累吗?通过说话和采访,让学生想象沉香练武的情景,从而将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再通过朗读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不怕吃苦、顽强学艺的可贵品格。
在教学中,立足语言训练,巧妙的创设情景引导想象、角色扮演,从而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感悟品读,应该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2皮亚杰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会成功。教学设计时我并没有刻意去抓“苍老”一词。但学生有这个疑问,且可作为文章的突破口。我也就顺水推舟。不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回答是那么的踊跃,那么的深刻。他们的回答,使我更深的认识了二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
也鼓励我更大胆的进行教学。他们有了对“苍老”这一词的深刻认识,那么对沉香救母的决心也就能有更深的体会了,为后面理解沉香为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
和不畏千难万险做了很好的做了铺垫。也正因此懂得了小沉香默默攥紧了拳头这一举动。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3我在教《沉香救母》一课时,根据教案,我让学生自由读完第三自然段: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说:“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沉香看着苍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紧了拳头。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不知是这个问题设计的太过笼统还是要求过高了,学生的回答不尽如意,就在这时,吴正涛站起来回答:“沉香才8岁,为什么他的爸爸是苍老的爸爸?”应该说他的回答滑离了所提问题的轨道,可就是他的回答改变了我原来的教学设计,因为我想到了薛法根老师的课,想到了他富有特色的读中悟,悟中读,我何不让学生根据字词来体会呢?我怀着尝试的忐忑心情,让学生先回答了吴正涛的问题,有学生说因为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爸爸很操劳,所以苍老了,也有学生说爸爸常常思念妈妈,心里很难过才会这样的……学生的回答消除了我的惶恐,我就请学生根据“默默”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还让学生谈了对“攥紧”一词的体会,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跟刚才的沉闷判若两回事。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4《沉香救母二》是《沉香救母一》的继续与延伸,主要写了沉香不畏艰险、劈山救母的过程,要求学生能体会出沉香英勇救母的赤诚之心,懂得从小就要孝敬父母、关心他人。这一单元都是体悟亲情、感情类的文章,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从文章中不易体会出文中主人翁的感情,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动了一番脑筋
一开始,我从复习旧知导入,将《沉香救母一》中的五个成语导入进来,使学生回忆《沉香救母一》的内容,然后进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是使学生不仅复习了已学课文,巩固了知识,而且给新课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在课文行进过程中,我抓住了“孝心”为文眼展开全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们去画一画文中能体现沉香有孝心的句子,然后再来交流。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中的真情。第一段中,我抓住“救母心切”展开,通过学生练说、师生表演的形式使学生理解这个词。第二段是重点段落,抓住文段中的动词、数量词,让学生体会沉香的不畏艰辛、救母心切,多种方式练读体会沉香的孝心。在讲到“高耸入云”时,让学生齐诵《咏华山》,从学生已有知识上拓展,让学生理解巍巍高山,体会山高,劈山救母的不易。最后设计设计沉香与母亲相见时会说什么,让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演一演。学生们开始演的时候容易笑场,后来改为师生共演这一段,效果比较好,基本达到预想的设计。
全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体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最后一段理解“高耸入云”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板画。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进行深刻的反思,只有思考多了,做多了,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5《 沉香救母》是一篇民间神话>故事,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记述的是沉香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压在华山脚下,他立志救出母亲,于是上山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我知道孩子们对故事情节很熟悉,对沉香大都有着感性的认识。
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将外在的形象内化为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词语来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在学习第二三小节的时候,我抓住“再三、含着眼泪、恨不得、马上”等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藏在父亲心中很久的苦痛和沉香知道真相后又难过又气愤的心情。并通过表演沉香“默默地攥紧了拳头”来感悟沉香救母决心的坚定。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朗读,学生读出了沉香的心声。
在学习第四小节时,我抓住“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等词语,结合插图让学生想象沉香练武的情景,从而将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在其中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体会沉香救母之心的坚定。再通过朗读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不怕吃苦,顽强学艺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巧妙的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角色扮演,立足语言训练,从而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感悟品读,提高教学效果。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6课文是一个民间神话传说第一部分,记述的是沉香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压在华山脚下,他立志救出母亲,于是上山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这个故事学生并不陌生,但课文的描写比较简单,如果只是停留在 ……此处隐藏3068个字……一个、一道”进行比较,这样做,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了沉香的不畏艰险,救出母亲的顽强意志。之后,再让孩子们反复诵读,反复品味,通过交流进一步提升对文本的感悟。
在教学最后一段时,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设计,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于是这时,我创设情境,把自己当成沉香的“妈妈”,让孩子作为沉香,此时见到日思夜想的妈妈,会说些什么?我拉着学生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可见到你了!”学生十分激动,一边扑进我的怀抱,一边望着我说:“妈妈,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可见,在设计时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学生设计入角色,这样课堂上学生才会说出动情的话语,才会出现感人的场面。
我想,这节课正因为有这样的教学,就是要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以学生为学,一切以学生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2这篇课文的教学将重点放在了创设情境理解人物心理和说话训练上:
当讲到沉香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我问孩子们,为什么用“奔去”,而不用“走去”?引领孩子们角色换位,衔接上一个故事,从而体会沉香的救母心切。
第二小节是个重点,我让孩子们自学,把自己当成是沉香,一边读,一边想象路途的艰辛,并且找出描写沉香辛苦的词句,想一想为什么说他辛苦?孩子们通过自己朗读品味,通过角色换位,通过小组交流,找到了描写沉香辛苦的词句,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对沉香的敬佩。接着,在交流的基础上,我用语言创设了情境:沉香啊,你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你辛苦不辛苦啊?孩子们告诉我不辛苦,我又问:沉香啊,你为什么不感到辛苦?孩子们说:因为我要救妈妈。我继续问:沉香啊,你饿了怎么办?渴了怎么办?孩子们一一回答了我。我又问:沉香啊,你脚上的血泡是哪里来的?血痕又是哪里来的?你为什么一点都不在乎啊?孩子们用他们的理解准确了作了回答。这样的情境的创设,不知不觉就将孩子们引到了沉香的角色上,为更深刻理解沉香的心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第四小节,我说:当沉香站在华山脚下,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见到妈妈了,心情如何?会想些什么?接着,教学完全文,我又让孩子们想象: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母子俩会说些什么?这个说话训练,我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孩子们的想象能力真是丰富,他们说的头头是道,而且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已经长大了,知人间冷暖了。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3《沉香救母》是一个生动而又感人的神话故事,由这一故事改编的动画片《宝莲灯》,孩子们对故事情节也已经了如指掌,这个故事赞扬了沉香不畏千难万险,刻苦练功,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如何使学生深切体会父爱子、子念母的人间真情呢?
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不在乎”一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让学生自读,然后小组交流,引领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感悟文本,真正使学生体会到了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教学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当沉香与其母亲相见后会说些什么?同桌合作演一演说一说,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学生演完后我拉着一名学生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终于见到你了!”这个学生十分激动,望着我的眼睛动情地说道:“妈妈,我非常想您啊!今后,我们一家再也不分开了!”教学中把自己溶入角色,把学生溶入角色,师生一起演一演,想象母子团聚时的感人情景,体会母子团聚的欣喜和不易。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4一节课结束,我想了很多,由于是公开课,我没有了平时的随意和随兴发挥,学生也由于我课前的思想教育而有所约束,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东西,我认真反思了一下这节课的教学。
课前我 针对 学习 目标,我首先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学时主要的段落,教学的重点是:紧扣文中关键词句、展开想象,体会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紧扣文中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深入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爱”。创设情境,围绕“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像说话。
教学时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突破重难点:
1、抓关键字词体会沉香救母的急切心情。如第一自然段的“救母心切”,并且积累相关心情急切的词语。
2、通过句子比较,凸显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如:“一个个”、“一道道”与“一个”、“一道”的比较。并且出示了一组句子,进行填空。
3、创设情境,进行心灵对话,与人物产生共鸣。如:与沉香的心灵对话,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是什么,深入体会“一点也不在乎”。
4、抓住留白,想像说话,如: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体会沉香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5、结合本单元“亲情篇”的主题,拓展围绕母爱的小文章和名言,让文本得以延伸。
虽然我做了不少努力,但 仍有 许多 遗憾: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挖掘没有完全呈现,留白想象的句子由于 设计时有点难度, 学生答不上来,我越主代庖说了 ,也许按照文中的句式进行延伸练习,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母子相见情景,没有充分展现,我想还是我的引导有所欠缺。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但我 会一直 努力向更高地境界去攀登!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5我们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可学生是活的主体,正因为这样,所以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产生,而这派生出来的问题如果能够注意生成的话,就很可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从而有“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
今天我在教《沉香救母》一课时,根据教案,我让学生自由读完第三自然段: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说:“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沉香看着苍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紧了拳头。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不知是这个问题设计的太过笼统还是要求过高了,学生的回答不尽如意,就在这时,吴正涛站起来回答:“沉香才8岁,为什么他的爸爸是苍老的爸爸?”应该说他的回答滑离了所提问题的轨道,可就是他的回答改变了我原来的教学设计,因为我想到了薛法根老师的课,想到了他富有特色的读中悟,悟中读,我何不让学生根据字词来体会呢?我怀着尝试的忐忑心情,让学生先回答了吴正涛的问题,有学生说因为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爸爸很操劳,所以苍老了,也有学生说爸爸常常思念妈妈,心里很难过才会这样的……学生的回答消除了我的惶恐,我就请学生根据“默默”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还让学生谈了对“攥紧”一词的体会,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跟刚才的沉闷判若两回事。
上完课,我还久久地为学生能有如此的理解骄傲,也为自己惭愧,如果没有吴正涛的“误打误撞”,这将是堂失败的课。
我对自己说,永远别小看你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你灵感的激发者,是你工作的改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