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骆驼》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找骆驼》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骆驼》教学反思1《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以读、演、讲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涵的合理的分析与推理,明白课文的主旨。
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这接课最大的亮点是老师讲得少,学生说得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找骆驼》教学反思2《找骆驼》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商人丢了一只骆驼,他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消息,结果在老人的帮助下商人顺利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骆驼的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懂得: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因此,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重点字句并理解;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内容,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内容,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为了实现和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激趣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前播放《感恩的心》视频资料,虽然是在课前,但它对调整学生的学习情态有着不小的作用,使学生能很快的将思维集中到教室里来。二是上课时让学生猜谜语、看有关骆驼的图片和资料,这样很容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课文、了解骆驼的兴趣和欲望。 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有了,我便顺势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正好与学习
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相一致。
我的教学流程是:课前激趣(播放《感恩的心》视频)——上课猜谜语激趣——引入课题——观看有关骆驼的图片、文字资料——出示自学目标:边听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听课文朗读录音——重点解决老人说出了骆驼的那些特点——用“因为??所以??”将老人说的话连起来——总结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将今天学到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里人听。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还不十分强,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了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指导为辅的方法,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相比较而言,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突出了以下两个亮点:一是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学习情态方面,课前采用观看《感恩的心》视频资料,上课时采用猜谜语、观看有关骆驼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二是与文本的对话方面,主要采取听课文朗读录音与读课文的形式,并且不同的形式给了学生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开展有目标的学习。
板书设计我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设计,即起因——经过——结果,重点突出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总体而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但也有不足之处,虽说是独立阅读课文,但字词的教学是不能丢掉的,实际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做得很是不够,害怕因为过多的加入字和词的教学会冲淡和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找骆驼》教学反思3《找骆驼》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中的人物有两个:一个商人,一个老人。故事是这样的:商人走失了一头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晰。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由于本文是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这样处理: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而不是顺着米和蜜或树叶去找”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由于抓住了合作的时机,所以学生有效的参于了合作学习。
教学中重视学生说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由于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学生似乎还不习惯,可能是平时接触类似的课文比较少,所以在理解朗读的时候有些吃力,课堂上缺少个性化阅读。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 ……此处隐藏6269个字……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课前提示的导读很好地引导了学生一下就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另外一方面也在暗示学生课前提示的重要性。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很到位很及时。如:设计四幅图画,即骆驼正常脚印与跛了脚的脚印,骆驼正常牙印与缺了一颗牙的牙印。创设了情境,再现了老人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使教学难点“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迎刃而解。当学生朗读不尽人意的时候,老师巧用几个用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了人物心理和朗读语气。老师自制的卡制表格填写这一设计很好,足见老师花了不少心思,虽然耗时但是已尝试生本,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有所成。如果每组的表格填写分成两个人填写,就会为后面的课堂提供更多的扩展空间。
教学时,王丽老师重视学生说的训练。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课时中,教师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教师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
教学结束时,教师的小结: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而本单元的习作也是以此为点。从中可见,教师在备课时,注重了单元的整合,将单元的训练点,重点融入于每一节课。
《找骆驼》教学反思14《 找骆驼》是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非常有意思的略读课文,讲的是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凭着一位老人独到的观察力及惊人的分析和判断力,商人找到了骆驼,令人拍案叫绝。文章情节简单,对话较多,而这组教材的专题是“细心观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找骆驼》一文对话多,对话中的提示语可不多。一是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忿忿”是什么意思?从课文哪里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你能换个词来表达商人的生气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还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样儿了吗?从这不紧不慢的语句中你发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语文的学习意义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指引。
“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三年级是从说到写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训练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比如学习课文第10、11自然段时,轻声朗读后思考:老人没有看见骆驼,但是为什么说得那么详细呢?用浪线划出老人看见了什么的句子。出示:老人看见( ),知道(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再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或“之所以
是因为”说一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之所以是因为”说,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因为所以”说,体现了说话的层次性。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这样,在填空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因果关系的关联句的训练,既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篇文章对话多,也是朗读中见真情的好教本。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范读、同桌合作读、引读等形式,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引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不过,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围绕了阅读提示里的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但一堂课下来,我似乎感觉自己讲的还是比较多,对于阅读课文学习方式还把握不够。
《找骆驼》教学反思15今天听学校的安排,我在上午第二节课为全校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
昨天上午接到通知,说实话,我的心底是暖暖的,因为我即将获得一次进步的机会。即便知道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我要到郑州师范学院进行小学语文国培,肯定和乡里的决赛无缘了。
很多时候,我都怕自己在不久的将来在工作上碌碌无为。我的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他们最常做的事情是:逛街、美容、闲聊。在灿烂的阳光下,他们悠闲地做着他们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三十来岁的青年把工作当成混口饭吃的工具,他们任何竞赛也不参与,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干嘛让我进步?我才不要求进步呢!”我怕自己对工作的热忱被岁月掩埋,“众口铄金”的力量,何况我还没有金的硬度呢,相信你懂的。
学校里没有人愿意讲公开课,语文组只剩下我和一位业务主任了,数学组只剩下组长和一位身孕在身的女教师了。本来安排进行两天的教研活动,最后一上午就结束“战斗”了。
预备铃响,听课老师们都陆续走进了我班教室。我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时候的我还在厕所呢,忙里忙慌的我一路小跑赶进了教室,匆忙的问好后,我便开始顺着自己的思路开讲了。
谜语导入;引入课题;骆驼简介;第一遍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语句;检查词语,分为个别读和齐读;第二遍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课文主要内容;第三遍默读课文,思考骆驼的特点和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画出相关答案;第四遍接力读课文,共同找答案;标出自然段,共同总结答案,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总结老人的优秀品质;布置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整个流程,我也是自己零时拼凑起来的。没想到,错误百出。首先,谜语导入环节,我想最多用时一分钟。谁知,一上来请孩子把谜语读给大家听,谜语中的很多字,孩子不会读。即便我纠正了三个字的读音,很多孩子还是不能流利地读下来。所以,导入环节,我就用了三分多钟。接下来,各个环节还算理想,孩子们都很配合。但到后面我的课堂语言就有些乱了,标自然段应该在默读课文之前进行,而我把它放在了总结答案的前面,很明显,我的设计有点太“急功近利”。标自然段就是为了说明答案在第几段吗?读书习惯的培养应该是不着痕迹、不急不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