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文言文教案3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案 篇1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
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此处隐藏1351个字……/p>
7、焉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硿硿焉
盘盘焉,囷囷焉
二、兼词。相当于“于何”、“于此”。可译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如乐作焉。
三、代词。
1、那。
微波入焉。
2、疑问代词。“何”。
焉用亡郑以陪邻?
四、语气词。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8、也
一、句尾语气词。表判断,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莲,花之君子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疑问语气。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三、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常用在单句的某一成分后或复句的某一分句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以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作:“拿”、“用”、“凭”、“依照”。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不武
请以剑舞。
以衾拥覆。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告,则杀之。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跟”、“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举以予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表示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常“是以”连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译作:“用(凭)……资格(身份)”或“用(凭)……名义”。
生以乡人谒余。
5、表示时间。译作“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或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秦以利晋
第四课时
10、因
一、介词。
1、依靠,凭借。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趁着,趁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沿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4、因为。
因小失大、因祸得福
5、由,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二、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1、于
介词:
1、引进动作的处所或环境。可译作:“在”、“到”、“从”、“在……方面”。
例: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而聆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蓝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作:“给”、“跟”、“向”、“对”、“对于”。
例:赵尝五战于秦。
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4、表被动。有时与“见”连用。
受制于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5、引进动作发生的时间。“于”后的宾语是表时间的词。译作:“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6、“于是”连用。有两种解释:
其一,“于+是”,译作:“在这……”、“从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余有叹焉。
其二,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
12、与
一、动词。参与( )
二、连词。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介词。和、跟、同
1、跟,同。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2、给,替。
与人佣耕。
四、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写作“欤”。
岂非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第五课时
13、则
一、名词。“准则”、“规则”。
以身作则
二、副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此则寡人之罪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示对比,可译为“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连词。表示复句关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表假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表转折
临视,则虫集冠上。 表承接
14、之
一、动词。可译成“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
辍耕之垄上。
二、结构助词
1、“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补足音节。
填然鼓之。
三、代词。
1、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人称代词,“他”。
吾从而师之。
3、指示代词,“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5、者
代词
1、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的事情”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种”等。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用在后置定语的后面,复指前面被修饰的中心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