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猫虎子》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熊猫虎子》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在网上读了一本书,叫《熊猫虎子》。
这本书讲的是熊猫一家的故事,故事从一只名为娇娇的年轻母熊猫来到秦岭南坡高海拔度的地方繁衍后代,产下两只熊猫幼仔,其中有一只雄性幼仔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
我读的书叫《熊猫的拇指》,这本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是斯蒂芬.杰.古尔德“自然史沉思录”系列中的第二部。它继承了西方博物学的传统,并有所发展,。
博物学在普及自然知识,倡导热爱自然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博物学所持有的从联系和全面的角度看待自然现象,看待生命,从表面现象发现带有普适性意义的方式和视角理解我们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蒂芬.杰.古尔德给我们展现的是他运用博物学,科学严谨的研究成果。
《熊猫的拇指》讲述的内容丰富而有深度,例如熊猫拇指的结构,绿龟的迁徙,关于达尔文,人类的进化,早期生命,大小与时间等章节。不仅有进化论,而且有理性的'人生观和科学观,不仅有对人类的存在和未来的感叹,而且有从生命的历史和宇宙的演变中引发的幽思。首先我想介绍一下熊猫的拇指,熊猫生活在中国西部高海拔山区的茂密竹林里,当他们进食时,用前爪握住竹竿,捋下叶子,只吃嫩芽。看似笨重的熊猫却又如此灵活的手指。我们知道,灵活的拇指和其他手指是我们人类成功的标志之一。熊猫除了那根灵活的“拇指”还有另外5根手指,其实从解剖学上看,熊猫的“拇指”根本不是手指,是由桡籽骨构成,之城熊猫前爪的肉垫,五指形成另一个肉垫,两个肉垫之间有一个不深的凹槽,可以握住竹竿。
熊猫的拇指属于动物上的精巧结构,这样的结构在动植物界是极为普遍的,不禁让我想起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切生物都是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本书也讲述了很多关于达尔文的故事。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宇宙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达尔文基于科学进化的现实,写出了《物种起源》,让人们更正确的看待自己的来源以及生命的起点。
本书令我最难忘的是作者借用米老鼠过去50的形象变化,说明了人类生长中形态的典型变化。米老鼠受人们喜爱了50年,它的形态随着时间不断的变化。我们人类的生长过程中,新生儿的头比较大,身材中等,腿和脚比较小,随着生长,腿和脚的生长速度超过了头,除此之外,头部本身就发生了很多变化,婴儿的原型变成了成年的倾斜,低眉骨形状,眼睛也几乎不再增长。与成年人相比,小孩的头和眼都比较大,颅向前凸,腿比较小,短且粗,脚小而宽,这些特点也正是我们喜欢小孩或者幼年动物的原因,其实不好听的而说,成年人的头更加接近大猩猩。然而过去的50年里,米老鼠却走了相反的发育途径,与50年前的米老鼠相比,现在的米老鼠更加小孩了,也更招人喜爱。
最后我想介绍的是作者所说的时间漫长。记得小时候地理老师曾经讲过,我们的地球有45亿年的年龄,但是大脑的思考和内心的赏析是不同的事,45亿是个不可思议的巨大数字,有一个关于地球史的比喻,将地球的历史比做24小时,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约是上午4点,直到晚上差不多8点30分,已经过去差不多六分之五的时候,出现了第一批海洋生物,晚上11点刚过,恐龙迈着缓慢的脚步登上了舞台,支配着地球长达三刻钟之久,人类在午夜前1分钟17秒出现,而人类的文明只存在了几秒而已,相比之下人们的进化过程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更不用说我们个人的生命只能算宇宙中的毫微秒。
《熊猫的拇指》这本书讲的很多东西过于深奥,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只是断章取义的拿出了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简单介绍。读了这本书我真的体会到了生物学家对研究和理论证明的严谨与不易,他们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向读者展现种种奇特的生命现象,讲述着生命的进化。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生命科学的著作,让我拥有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视角去看待生命和科学,生命科学也必定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宋卓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