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20 17:57:22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5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1、2自然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岳阳楼记》。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显示)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1、2自然段

(二)过渡语: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请看: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一)屏幕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1、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2、自由朗读一遍,如有生字请举手。

3、朗读比赛,比谁能读准字音,读得顺口。

(二)过渡语:朗读比赛前,先听录音,注意字音。

(三)学生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四)过渡语:马上进行朗读比赛,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如有不认识的字请举手。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过渡语:朗读比赛开始。比谁能读准字音,读得顺口。其他同学发现错误立即举手更正。××你先读。

(七)1、指名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师在黑板左边板书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2、若学生读不出感情,教师范读。

(八)1、过渡语:请看黑板,齐读生字两遍。

2、学生齐读师板书的字词两遍。

可能读错的字音:谪(zhé)守浩浩汤汤(shāngshāng)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gqīngjícuī)岸芷(zhǐ)汀(tīng)兰心旷神怡(yí)

(九)1、过渡语:请大家端正坐姿,我们来齐读1、2段。

2、学生齐读课文1、2段。

3、过渡语: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正确朗读课文了,接着,开展第二场比赛。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一)屏幕出示: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

先把补充注释写到课文有关词语旁:

1、增其旧制:增,扩大。其,代指岳阳楼。旧制,原来的规模。

2、属予作文以记之:作,写。以,来。记,记述。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3、予观夫(fú):夫,那。

4、衔远山,吞长江:衔:口含。吞:吞吐。

5、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北,向北。南,向南。

再边看课文,边看注释和补充注解,练习翻译。五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1、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请看译讲方法:

出示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字词,最后翻译整句。

2、找五名学生译讲第一段,其他同学补充。

①学生译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若译讲的对,师肯定地说“对”。

②学生译讲“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师问:“政通人和”的“通”是什么意思?师板书:顺利。

③学生译讲“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若学生译讲的不对,师问:认为不对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更正。

④学生译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若学生译讲的不对,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

⑤学生译讲“属予作文以记之”。师肯定地说“对”。

3、找八名学生译讲第二段,其他同学补充。

①学生译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师问:“在洞庭一湖”的“一”是什么意思?师板书:全。

②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译讲“衔远山,吞长江”,师问:若学生译讲时没有补充主语,师问:他译讲的准确对吗?认为不准确的举手。引导学生在译讲时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师再问:洞庭湖连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这说明什么?

③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译讲“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手了,师肯定地说“对”。师再问:这句话又说明什么?

④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译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手了,师肯定地说“对”。

⑤学生译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师问:“此”指代那些句子?“前人之述”与第一段的哪句话照应?

⑥学生译讲“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师问:“北通巫峡”的“通”是什么意思?师板书:通向。

⑦学生译讲“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手了,师肯定地说“对”。

⑧学生译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手了,师肯定地说“对”。

(四)质疑问难。

1.过渡语:课文译讲完了,给大家1分钟的消化时间,自己看着原文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五)过渡语:下面进行第三场比赛。请看: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课文

(一)屏幕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背诵课文

背诵指导

庆历_____,滕子京______。越明年,______,_______。乃_______,增______,刻___________于其上。属予___________。

予观夫______,在______。衔____,吞____,浩浩____,横_____;朝__夕__,气象____。此则_______,前人______。然则北_____,南_____,迁客骚人,_____,览物之情,______?

一段一段,一层一层,反复记忆。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背诵第1、2自然段。

(二)学生自背。

(三)同桌互背。

(四)全班齐背。

(五)指名背。

(六)过渡语:这节课大家自学得很认真,准备两分钟就默写课文。请看:

六、当堂训练

(一)出示:默写准备

一边读、一边用手写括号内易写错的字,两分钟后开始默写,争取人人满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此处隐藏38656个字……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一个“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晖”字会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美好景象。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或”字是一个表示推测的情态副词。“或异二者之为”,意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因为作者对古仁人的心理,只是曾经探求过,所以用“或异二者之为”来表述探求的结论,显得语气比较委婉,并非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古人。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主语承上省略,即上句的“古仁人”。从字面上看,是说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为外物的原因而欣喜,也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悲伤。但是令人欣喜的事只有外物吗?令人悲伤的事只有个人的境遇吗?显然不是。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因此,这句话可理解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现了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后始终严于律己,唯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做官则敢于直言进谏,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三)走进写法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交流点拨】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和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情入境。

(四)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三、拓展延伸

欣赏岳阳楼名联

1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揽太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

2风物正凄然,望渺涉潇湘,万水千山皆赴伐;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1、解释词义:

⑴乃重修岳阳楼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⑶予观夫巴陵胜状

⑷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⑸前人之述备矣

⑹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⑺若夫霪雨霏霏

⑻薄暮冥冥

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⑽至若春和景明

⑾而或长烟一空

⑿宠辱偕忘

⒀或异二者之为

⒁是进亦忧,退亦忧

2、翻译:

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微斯人,吾谁与归?

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谪古仁人

以“阴”悲,以“晴”喜“览物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⑴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⑵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