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课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磨课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磨课心得体会1这俩天的磨课和研课,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对于课文的讲解,没有很好的方法,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重点来落实知识点,学生听,教师讲,一节课下来,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累的很。通过这次国培,使自己对课文的讲解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自己对阅读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的过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死板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写思维导图,构建文章的整体结构。
其次:能够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采用略读、精读、跳读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旨,找关键词,猜测生词的词义等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欲望,从而对阅读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
最后:我个人认为:Reading is writing.阅读即写作。每学习一篇文章,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意图,语言的应用。教育学生如果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该如何构思。大家可能都记得:在我们使用新目标之前,就遇到过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做家务的看法。要求阐明二种观点:支持做家务的观点,反对做家务的观点,最后阐明自己对在家务的看法。孩子们感觉无从下手。试想一下:让我们来写,可能也有同感。那么这篇文章就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就要学习语言的应用。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即提高了自己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又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磨课心得体会2xxxx年4月19日在我们幼儿园进行第一次的研课磨课活动,由我们园的邢维凡老师组织这一次的活动。活动由三个流程,第一个环节是邢维凡老师对国培研修活动作业的布置讲解,第二环节是由四位老师上课,分别是文儒园的黄海萍老师上的《荷花荷花几时开》、石浮园钟丹洁老师的《警察捉小偷》、加乐园陈栩栩老师的《丢手绢》、以及红岗园王绣花老师的《贴人》,老师们都很有激情,在游戏中孩子们很开心,快乐。第三个环节是老师们进行评课活动,活动中老师们针对四位老师的课作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xxxx年4月21日,由加乐园的陈莹老师主持活动,先是四位老师进行磨课,然后进行评课,最后由邱梅金主任进行重要讲话和最这次民间游戏做出明确的指导。经过两次的磨课,做为执教教师的我感到非常的荣幸,能得到那么多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虽然压力很大,但是也要勇往直前。经过这么多天的学习,让我对民间游戏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要抓住关键点,探索好玩的点子让孩子在身体、心理都有很大进步。在一节游戏活动中,老师的引导、音乐的点缀都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帮助,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磨课心得体会3第一次磨课经历让我体验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磨课就是在一次次的试教试讲中反思,在一次次的更新中收获,这其中的滋味有困苦与彷徨。然而,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虽忙碌但也充实,快乐。通过一次次磨课,我也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备课细节到位
在备课过程中,找出拼音平舌、翘舌,我偶尔的恍惚会教给学生不完整的知识点,所以要上好一节课,备课需要我打起十二分精神,将完整无误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使其掌握。
二、设计到位
课堂设计要贯穿一条主线,条理清晰。什么时候认字?什么时候字音和字形的比较?什么时候朗读?只有我设计完善的流程,才能合理的落实知识目标。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从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三、要求到位,纪律到位
低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自制力较差,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常常会出现一种无序的、低效的状态,所以对低年级的孩子合作、操作之前一定要有要求,但要注意要求不能过多,多了,学生记不住,仍然无效,要做到要求简洁、明确。但必须行之有效。学生良好纪律习惯的培养是教学进行顺利的重要保证。学生随意下座位,站起来,个别同学这样的情景经常上演。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在平时教学中需要加强练习。例如:举手说话、做端正、不玩手和其它的’东西、看黑板等等。纠正学生拖拉,有效率的学习。
四、评价到位
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直接的导向作用,积极的激励作用,及时的诊断作用,快捷的调控作用,互动的交流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及时、到位,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评价方面我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对评价性语言的积累。
课上完了,可没有想象中轻松的感觉,因为课堂中又出现了没有预设到的各种问题,
磨课心得体会4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这其中有过困苦与彷徨,有过希望与欣赏。在“磨课”的这些日子里,经常有身边的人问我是不是很累?而我,总是用微笑来回答,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我想我是幸福的。杨亚伶主任、刘建良主任、雷同社校长以及学区数学组的全体老师为了我执教的每一节课更是煞费苦心,大家齐心协力。每一次的试教,她们总会认真听,听完后总会为我献计献策,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我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每一次评课后我将大家给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经过透彻的分析与理解,再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并进行第二次试讲,各位教师再次听课、评课,将两次课堂进行比较,总结出我的进步与不足。当时大家坐在一起给我耐心讲解的场面还历历在目。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精神的良好体现。我也一一记录下了大家的宝贵意见,消化吸收。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领导及老师们,让我真诚地说声“谢谢!”。
磨课心得体会5研课磨课活动即将落下帷幕,两天的研课磨课任务集结了参训教师的辛劳与智慧,融合了团队成员的合理化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掀起了一场在“合作学习中成长,在研课磨课中提升”的教学热潮。回顾这次研课磨课的历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引发了我许多的感悟和思考。
一、研磨提升教学水平,研磨研出教研之风
对于教科研,我们总是难以走上“正轨”、也有难以突破的焦虑和痛苦,正是研课磨课让我们逐渐清醒,教研之风正浓。同时研课磨课的过程也是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更激起了老师们的教研热情,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我们小组围绕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处理教材、 ……此处隐藏10013个字……见的。
这一次我们工作室确定的研究主题是:如何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真正理解。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分数的意义》。
最初,我们的思路是引领学生在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的基础上,揭示出分数的意义,并板书出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可是,在第一次试课之后,我们发现,学生虽然能清晰地说出分数的意义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却感到困难重重。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正如李水莲老师所说的那样:学生会背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句话,或者会依样画葫芦地说出有关一个分数的一句话,是否意味着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我们的教学是重在体会分数的意义,还是重在体会分数形式化的“概念”?
毋庸置疑,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在前者。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设计思路:先从生活中找能用1表示的物体,再体会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用“1”表示。然后从平均分不同的物体中形成直观表象;再创设自由创造分数的情境,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下来创设了如下情境:根据班上男女生的人数用分数说句话,调查班上视力不达标的孩子有多少个?你能联想到哪个分数?创设分糖游戏环节,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分一分的过程中,由部分想整体,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在大量的现实情境中做出取舍、抽象和概括,在不断变换的情境中,体会到情境虽然变换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实质不变。这时候,板书不板书出分数的意义的形式化的概念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对分数意义已有了深刻地理解。
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次磨课,我再次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我们要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流利地背出概念,而是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对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想“当然”而为之,应该把“备学生”落到实处。
在最初,我们把本节课的重点设定在:对“单位1”的认识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双重任务上。因此,确定了我们的思路是:以问题带动,在不断变换分物体的情境中,引领学生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引入“单位‘1’”的概念;接下来仍然以问带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阐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再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揭示分数的意义。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就会沿着我们为他们铺设好的阶梯,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本节课的重难点就会得以轻松突破。这样的设计,我们认为是“时刻在为学生着想”。可是,在接下来的第一、二次磨课中,却发现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其实,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他们是有生活基础的,如一包薯片、一盒铅笔、一个小组等等,只是没有给他们冠之以“单位1”的名称而已。于是,又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把“单位1”当做教学重点处理,只是帮助他们把散落在脑海中有关一个整体的零星表象汇集提升,引导学生用“单位1”的概念来表示一个整体的内涵。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说”早已会说。但“做”,在很多时候只是“想当然”,会自以为是的认为学生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到底已经理解了什么,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这还需要我们在备课前要真正地去了解、去研究。
再次,在进行教学设计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必将导致肤浅。
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分数的意义应该涉及到的知识,如分数的产生、分数符号的历史发展、分数单位、量与率的比较等内容都非常重要,极想有在一节课中就倾其所有而告之之势。这是我在备战公开课时经常会犯的痼疾,还好有其他老师头脑清醒,做事果断,大刀阔斧,修枝剪叶,才令得本节课不蔓不枝,主干分明。
但是对 “量”与“率”比较,终难割舍,大家在第一、二次的试课中都作为重点关注点之一。后来在工作室成员的研讨下删减一部分内容,把重点放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她们让我懂得设计教学不能因为求全而面面俱到,不能因为求新而花样百出,一定要把握准重点,懂得取舍。
俗话说,好事多磨。其实,“课”也是要经过多番磨砺才有可能变成经典。“磨课”带给我的不单单是一节好课,通过此次活动我从团队中的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带给我更多地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去研究每一个教学内容,在没有团队的情况下如何“磨课”,要养成一种思考习惯。经过此番磨砺,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上能做得更好。
磨课心得体会15今天,我讲了《鹅妈妈的故事》这节课,通过评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次上课对我来说是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像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在教学《鹅妈妈的故事》这一课时,我一边范读,一边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景物的样子。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我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我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抓重点词句寓教于乐的方法十分独到
在教师范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有说炎热的,有说幸福的,还有说开心的,还有说快乐的。接着老师又抛出环环相扣的问题“哪些词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的欲望。同时教师指导读出词语的语气,没有解释一个词,却让全体学生领悟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巧妙之处举不胜举,在理解“辽阔”与“广阔”哪个词修饰的范围更大时,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说,然后在回到课文中找依据,这样把难理解的词语轻松的就区别开来。经历了“找依据的过程”所有的学生轻松的掌握了这两个词的用法。
最后在让学生读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让学生在读中层层加深层层提高,加深后再读,再体验,在品味中体现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了文本的语言魅力。
三、活泼的课堂气氛
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这节课上,学生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特别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
总之,这次上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